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中国)官网首页

當前位置 : 首頁 >> 頭條新聞

頭條新聞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提出水稻可持續性生產的近自然解決方案

來源 :     時間 :2023-07-07

  近日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杜耘與張亮研究團隊基於系統調研和我國三大稻區典型灌排單元觀測數據 ,採用自主研發的稻田灌排單元水量水質響應模型(WQQM-PIDU)評估了不同灌排結構對水資源利用和水稻產量的影響 ,研究發現重啟小水體的灌排功能可提升水稻生產可持續性和韌性 ,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安全和糧食安全問題 。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水研究》(Water Research)等期刊上 。

  作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糧 ,水稻生產消耗了全球約40%的淡水資源 ,也排放了大量氮磷營養物質 。氣候變化背景下 ,水資源保護和糧食穩產壓力增大 ,亟需找到一種可持續 、能應對極端天氣的水稻生產方式 。水塘等小水體在中國 、印度等傳統稻作區的灌排系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杜耘 、張亮團隊 ,與中國農科院 、華中農業大學 、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及湖北 、江西 、遼寧省農科院等單位合作 ,系統調查了我國水稻灌排系統的發展歷程及小水體利用現狀 ,發現近幾十年來由於填塘造田和自然損毀 ,我國稻區的水塘數量已大幅減少 ,現存水塘有的缺乏維護而淤積嚴重 、有的改為精養漁塘 ,80%都不再參與水稻灌排(圖1) 。然而 ,基於前期建立的涵蓋中國417個水體的數據集 ,團隊發現相比於湖泊 、水庫等大型水體 ,小水體的氮磷截留能力更強 。稻區小水體的減少和棄用 ,增加了水稻生產的清水消耗量和污水排放量 ,從而提高了水稻生產的水足跡 。同時 ,過度依賴遠距離水源的灌溉模式 ,也增加了稻田在乾旱天氣的減產風險 。

  明確了灌排系統中小水體的重要作用後 ,團隊建議要加強我國稻區現存小水體(溝塘面積佔比約6.1%)的維護 ,並重啟其灌排功能 ,可減少水稻生產30%的水足跡 ,相當於節省了全國淡水資源取用量的9%;同時將水稻灌溉自給率從3%提高到31% ,緩解旱災中2-3%的產量損失 。研究還對不同省份重啟小水體灌排功能的潛在效益進行了差異性分析 ,提出各地區小水體維護 、灌排系統改造的實用建議(圖2) 。這些差異與建議對我國正在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具有指導意義 。

  

 

  中國稻區灌排系統發展歷程及小水體利用現狀圖.

(a)傳統陂塘系統(以分散的小水塘為降雨徑流調蓄設施和灌溉水源)的式微及驅動因素 ,(b)稻區溝塘小水體利用現狀

  

 重啟小水體用於水稻灌排的效益.

(a)不同重啟程度的水稻生產水足跡 ,(b)不同重啟程度的水稻灌溉自給率及乾旱天氣的減產風險 ,(c)水足跡效益的省份間差異 ,(d)穩產效益的省份間差異

  

  稻區的小水體既是重要的生產單元 ,也是水資源調蓄淨化的生態景觀 。利用小水體進行調蓄灌溉的傳統智慧 ,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時下最時髦的「近自然解決方案」 ,能很大程度上緩解極端天氣導致的水資源短缺 、水稻減產和水環境富營養化問題 。基於此 ,團隊提出了我國稻區灌排系統結構調整的方向 。

  研究成果以「Size and temperature drive nutrient retention potential across water bodies in China」和「Enhancing rice production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via reactivating small water bodies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為題先後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Water Research》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博士生沈王政 、副研究員李思思分別為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研究員張亮為論文通訊作者 。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等資助 。

  

  文章連結 :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454-w

 

  http://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