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一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 ,一個國家台站網等4個國家級平台 ,各類省部級重點平台基地20餘個 。 現有職工600餘人 ,其中院士3人 、傑青13人 ,各類國家 、科學院 、省部級人才佔比60%以上 。2017年至今 ,在精密測量領域承擔了數十項重大重點項目 ,其中 ,國家戰略先導專項(2.5億元)1項 、重點研發計劃12項 、各類重大儀器研製專項10餘項 。精密探測技術和儀器已成為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滿足國家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領域方向 。 ...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7年)融合組建而成 ,是湖北省首個中國科學院創新研究院 。 回望來時路 ,崢嶸六十載 。在方俊 、王天眷 、張承修 、李鈞 、李國平 、丁夏畦 、許厚澤 、葉朝輝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歷經幾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開拓創新 ,解決了一系列事關國家全局的重大科...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立足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 ,面向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 ,開展原子頻標與精密測量物理 、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 、綜合定位導航授時 、腦科學與重大疾病以及多學科交叉的數學計算等研究 ,促進以原子頻標 、原子干涉 、核磁共振 、重力測量 、地震探測等精密測量技術為核心的學科發展 ,形成精密原子 、精密分子 、精密地球三...
科技日報 記者 吳純新 實習生 張雨婷
8月22日 ,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談會在武漢醫學會舉辦 。陳孝平 、桂建芳 、劉經南 、鄧子新 、孫和平 、丁漢 、徐紅星7名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在武漢院士 ,聯名發起科普倡議書 ,呼籲廣大科技 、科普工作者積極投身到科普傳播事業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 。
據介紹 ,目前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關注人數已達2.4億人次 ,延伸出一批受大眾歡迎的科普書籍 、科普音頻 、短視頻 ,深受大眾喜愛 。
陳孝平說 ,下一步 ,工作室將調動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積極性 ,提升科學普及質量 ,創新科學普及方式 ,促進院士科普工作室和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為國家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
據介紹 ,「院士科普工作室」是武漢首創的科普模式 ,旨在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推動地區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0年8月27日 ,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與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共建 ,武漢醫學會承辦的全國首家由院士領銜命名的「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正式成立 。
此後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 、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 、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 、孫和平院士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 、丁漢院士智能製造科普工作室 、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相繼成立 。7家院士科普工作室已吸納23名院士 ,752名專家團隊成員 ,積極與媒體合作 ,利用「線上+線下」融合傳播 ,開展了一系列服務公眾 、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
倡議書號召院士專家繼續發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 ,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 。為此 ,7家院士科普工作室向全國院士專家及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 :
積極行動 ,投身科普事業 。響應黨的號召 ,聽從祖國召喚 ,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事業 ,促進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表率 。
銘記初心 ,堅持科普為民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科學報國光榮傳統 ,把所學回報社會 ,把科學交給人民 。將科普為民放在心中 、落在行上 ,讓人民群眾共享科技進步繁榮成果 。
兩翼並重 ,促進創新發展 。自覺將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發揮科普在教育 、科技 、人才融合發展中的貫通作用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
凝聚力量 ,引領社會風潮 。團結更多院士專家帶動科技工作者 ,進企業 、進農村 、進社區 、進學校 、進家庭 ,弘揚科學精神 ,傳播科學知識 ,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參與科普 、人人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 。
媒體連結 :http://m.kejixun.net/tech/2023/0822/21882.html
傳媒掃描
【科技日報】7名院士聯合倡議 :投身科普 ,服務人民
科技日報 記者 吳純新 實習生 張雨婷
8月22日 ,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談會在武漢醫學會舉辦 。陳孝平 、桂建芳 、劉經南 、鄧子新 、孫和平 、丁漢 、徐紅星7名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在武漢院士 ,聯名發起科普倡議書 ,呼籲廣大科技 、科普工作者積極投身到科普傳播事業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 。
據介紹 ,目前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關注人數已達2.4億人次 ,延伸出一批受大眾歡迎的科普書籍 、科普音頻 、短視頻 ,深受大眾喜愛 。
陳孝平說 ,下一步 ,工作室將調動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積極性 ,提升科學普及質量 ,創新科學普及方式 ,促進院士科普工作室和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 ,為國家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
據介紹 ,「院士科普工作室」是武漢首創的科普模式 ,旨在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推動地區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0年8月27日 ,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與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共建 ,武漢醫學會承辦的全國首家由院士領銜命名的「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正式成立 。
此後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 、劉經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 、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 、孫和平院士精密測量科普工作室 、丁漢院士智能製造科普工作室 、徐紅星院士科學與人文科普工作室相繼成立 。7家院士科普工作室已吸納23名院士 ,752名專家團隊成員 ,積極與媒體合作 ,利用「線上+線下」融合傳播 ,開展了一系列服務公眾 、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
倡議書號召院士專家繼續發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 ,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 。為此 ,7家院士科普工作室向全國院士專家及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 :
積極行動 ,投身科普事業 。響應黨的號召 ,聽從祖國召喚 ,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事業 ,促進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表率 。
銘記初心 ,堅持科普為民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科學報國光榮傳統 ,把所學回報社會 ,把科學交給人民 。將科普為民放在心中 、落在行上 ,讓人民群眾共享科技進步繁榮成果 。
兩翼並重 ,促進創新發展 。自覺將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發揮科普在教育 、科技 、人才融合發展中的貫通作用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
凝聚力量 ,引領社會風潮 。團結更多院士專家帶動科技工作者 ,進企業 、進農村 、進社區 、進學校 、進家庭 ,弘揚科學精神 ,傳播科學知識 ,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參與科普 、人人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 。
媒體連結 :http://m.kejixun.net/tech/2023/0822/21882.html